首頁|新聞|軍事|汽車|游戲|科技|旅游|經(jīng)濟|娛樂|投資|文化|書畫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育兒 > 教育 > 家庭教育 >

孩子不聽話怎么辦?不如你先聽孩子的話

時間:2016-03-17 15:36:21 來源:99健康網(wǎng)

  寶寶不聽話,總是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,讓家長很是煩惱,那么如何讓寶寶聽話呢?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
  

孩子不聽話怎么辦?不如你先聽孩子的話

  養(yǎng)孩子的心情總是起起落落,孕育的驚喜和艱辛抵不上出生后的開心和折磨,不時想著塞回肚子就好了。此愿望不可實現(xiàn),那就期待娃長大一點,真的是越來越可愛,快樂大于煩惱,結果長大過程中,熊孩子模式出現(xiàn)了。

  媽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;

  好心提醒他做什么,偏偏和你對著干;

  好吃好玩的都買給他,熊孩子還不稀罕;

  你越著急上火,他越在你面各種調(diào)皮搗蛋;

  ……

  遇到不聽話的孩子該怎么辦?批評?講道理?甚至打罵?……好像都不太管用,無奈之際,那就聽孩子的話好了,這種反向招數(shù),也許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呢!

  【與其讓孩子聽話,不如你先聽孩子的話】

  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,很多時候不聽話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對,而是為了體現(xiàn)自己的存在和力量,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,來強調(diào)自己的存在,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。

  可以借助孩子這種心理,來聽一下他的心聲,比如孩子鬧:“我不要睡覺!”你可以問他:“你為什么不想睡覺”,孩子發(fā)現(xiàn)媽媽是愿意溝通了解他的想法的,他肯定會冷靜下來解釋清楚。這時媽媽最好用諒解的方式表達你的態(tài)度:“我知道你還想玩娃娃,但現(xiàn)在是時候該去睡覺了!奔议L如果能夠以一種開放式的姿態(tài)讓孩子能夠有表達自己的機會,那么孩子下次便會嘗試用語言來說服你而不再只是哭鬧攻擊了。

  孩子諸多行為都是源于相似心理,可以在各方面和他進行一些溝通改進,促進親子關系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并不是不聽話了,而是逐漸長大了!以下幾點要學習哦……

  1.不強迫孩子按照大人指令,協(xié)助他實施他的想法

  比如孩子剛學會拿湯匙吃飯,他們便執(zhí)意要把湯匙伸去青菜的碟子那里,想要勺起一條青菜,這不但很困難,而且會將飯菜弄到滿桌都是。與其強迫想讓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去做,不如就放手讓他自己來吧!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時候才出手幫忙,按照他的想法盡可能地協(xié)助他。

  2.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,從他的角度出發(fā)看問題

  比如孩子想要吃糖,一般我們都會說:“吃糖太多會對牙齒不好”很多時候孩子都還是“不聽話”堅持要吃。那么媽媽可以換個角度,聽他的話讓他吃,但是補充一句:“如果因為吃太多糖而牙齒長蟲子很痛的話,到時候去醫(yī)生那里拔牙,這個后果你要自己承擔”像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你是站在他一方的,但同時也能夠讓他聽到你“委婉的阻止”。

  3.不要和他講枯燥的道理,多和他做游戲

  換個形式,更能讓孩子接受。比如媽媽和孩子角色互換,媽媽扮演的孩子經(jīng)常偷吃蛋糕,在這個情景設定下,媽媽就可以引導孩子“作為媽媽的你要怎么說才能讓我知道經(jīng)常吃甜食會使牙齒長蟲子呢?”

  親子溝通最根本的問題是理解,孩子小的時候做不到理解父母,但卻有自我意識,這時候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,這時候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孩子并不是故意作對,只是在成長而已。

  友情提示:

  孩子不聽話注意 這4句話不可說

  1.不要說出孩子“笨”之類的言語

  寶寶的自我形象,是在幼年時通過與別人互動后建立的,常常被人告知“笨”、“丑”、“不乖”的寶寶,自然就會展現(xiàn)出“笨”、“丑”、“不乖”的特質(zhì),更糟糕的是寶寶潛意識里也許就這樣認定自己了。

  2.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寶寶的缺點、弱點

  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寶寶,自然而然會產(chǎn)生退卻行為,愛面子的寶寶只好生氣!這些寶寶的人際應對進退技巧,自然不容易朝正向發(fā)展,一旦形成“不好相處”的性格,對寶寶日后進入社會后與他人的交往溝通會帶來非常大的阻礙。

  3.不要常以物質(zhì)誘惑、威脅刺激要寶寶表演或表現(xiàn)取悅大人

  喜愛表演、表現(xiàn)是部份寶寶的天性,但不要勉強寶寶做這些,尤其是以物質(zhì)利誘、威脅刺激的方式,這樣會讓寶寶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。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寶寶,以免寶寶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。

  4.不要對寶寶說出不愛他、不要他、討厭他等拒絕的話

  夫妻吵架或壓力大時,容易對寶寶口出惡言,而惡言一出,烙在寶寶心靈深處的傷痕,讓寶寶缺乏安全感,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父母的相處模式。

(責任編輯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