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|新聞|軍事|汽車|游戲|科技|旅游|經(jīng)濟|娛樂|投資|文化|書畫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 > 健康快訊 > 飲食健康 >

做菜應(yīng)該啥時候放鹽?順便秀秀我做的菜

時間:2017-08-29 09:34:41 來源:健康網(wǎng)

  

  生炒菜心

  老話講得好:百味鹽為首!老廚師給人講的最多的做飯技巧一個是看火候,另一個就是放鹽了。

  中國人向來就提倡美食應(yīng)該“色香味”俱全。

  很多在家做飯的人都喜歡自己做的東西美味好吃,所以對于“入味”的要求也很高。

  “入味”是人們長期在長期生活中流傳下來的一個俗語。要使食物“入味”,就得想辦法使我們添加的調(diào)味物質(zhì)進入到食物里面。通常用的最多的就是食鹽。

  不管是蔬菜還是肉,都是由細胞組成的。

  細胞中有水,被細胞膜與外界“隔開”。食物“生”的時候,細胞膜是具有通透性,水可以自由進出,鹽也不會受到多大的阻礙。這時候如果放鹽,周圍水中的鹽濃度高,細胞中的水就會流出來,而鹽會滲進去。結(jié)果,菜或者肉就會失去一些水,而鹽就進去了,這樣也就達到了“入味”的效果,我們吃起來就感覺很“入味”。

  如果先不放鹽,那么細胞中的蛋白質(zhì)變性凝固了,細胞膜的通透性大大降低。這時再放鹽,水和鹽的進出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。這樣,食物會更加“水靈”,但是鹽也留在外面,不那么“入味”了。入味與營養(yǎng)兩難全,早放鹽入味,但營養(yǎng)價值降低。

  1.素菜早放鹽會破壞維生素。

 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。

  鹽會改變食物內(nèi)部的滲透壓,造成維生素的滲出流失。烹飪過程中加入食鹽,會導(dǎo)致蔬菜中維生素C被破壞而減少;且加鹽量越多,則蔬菜中Vc的破壞越大。

  其原因可能是烹調(diào)時鹽形成的高滲溶液使細胞中的VC浸析出來,使VC更容易和一些氧化酶接觸,更容易發(fā)生氧化;同時,先加鹽增長了鹽在蔬菜周圍溶液中的作用時間,使得細胞中的VC滲出量增多,損失較大。事實上,早加鹽損失的不僅僅有維生素C,還有其他水溶性維生素,包括葉酸、維生素B1、B2等。在細胞當中,它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,傳熱較慢,損失較小。一旦跑到湯汁里,它們會直接受到高熱,并失去其他細胞成分的保護,損失會明顯增大。

  

  清香苦瓜

  2.肉菜早放鹽會加速脂肪氧化。

  肉類是優(yōu)質(zhì)的蛋白質(zhì)來源,能給我們提供機體生長必須的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。不過,肉類通常還含有比較高的脂肪,這些脂肪是動物脂肪,通常都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。我們知道,脂肪特別容易發(fā)生氧化。平常放在家里的油,如果放太久都會產(chǎn)生哈喇味,其實這個就是脂肪氧化帶來的不好后果。脂肪氧化會產(chǎn)生一些可能致癌的聚合物,對健康十分不利。

  鹽是一種氧化強化劑(prooxidant),加鹽烹調(diào)對魚肉的影響,相比不加鹽烹調(diào)時,相同烹調(diào)方法烹調(diào)同樣的時間,加鹽后烹調(diào)的魚肉各項脂肪氧化指標均高于不加鹽的魚肉。

  說明,加鹽烹調(diào)的魚肉脂肪氧化更嚴重。這方面的研究其實很多,加入食鹽腌制、烹調(diào)都會促進脂肪氧化,脂肪氧化可產(chǎn)生一些聚合物,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。

  

  紅燒羊蹄晚放鹽雖然不入味,但是好處多多。

  1.有利于減少鹽的攝入。

  放鹽的時機會影響到菜肴的口感和風(fēng)味。要達到同樣的咸味,晚放鹽比早放鹽用的量要少。這是因為人味蕾上的咸味感受器會跟食物表面附著的鈉離子發(fā)生作用。

  如果晚放鹽,鹽分直接附著于食物表面,舌頭很容易可以感覺到咸味,這樣就可以在同樣的咸度下減少鹽的用量。

  若早放鹽,則不少鹽分已經(jīng)深入食品內(nèi)部,表面的鹽就會少一些,舌頭感覺到的鹽就會少一點了,但實際上,還是吃下了很多鹽,這樣就容易使人們在無意間吃下更多的鹽,長期下去,對健康不利。

  2.口感更好。

  鹽具有較強的脫水作用。前面講過,如果先不放鹽,那么細胞中的蛋白質(zhì)變性凝固了,細胞膜的通透性大大降低。這時再放鹽,水和鹽的進出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,細胞中的水分就能更好的保留在細胞里面。這樣,食物會更加“水靈”,烹調(diào)出來的菜肴一般會更嫩。

  若過早放鹽,肉中水分會更多的流出來,使肉質(zhì)變硬,吃起來就不嫩;炒蔬菜時鹽放得太早,鹽與菜共同翻炒時會造成鍋內(nèi)菜的滲透壓升高,蔬菜失水使得炒出來的菜外觀“干萎”,而出鍋前放鹽則會使蔬菜脆嫩可口。

  

  羊雜湯入味VS營養(yǎng),該如何選擇?

  既然入味與營養(yǎng)兩難全,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?

  有的人會說,吃不就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樂嗎,干嗎要管那么多,要吃的舒心吃的高興才行。有的人有會說,我還是更希望人生活的健康一點,所以更注重營養(yǎng)。

  食色性也!吃的確是滿足人生快樂的一件大事,對于吃貨就更是如此。而營養(yǎng)是一種生活狀態(tài)、一種生活態(tài)度,它需要長期的堅持,是一個長遠的生活方式。如果你每天都吃得很健康,偶爾滿足口味的需要,還是可以盡情享受下入味的樂趣;如果你一味追求入味的刺激,長期重口味飲食,這樣對健康還是不利的。

  關(guān)于飲食的口味,最好還是不要長期重口味。建議以清淡的小清新為主,偶爾可以追求下重口味的刺激,這樣的也許會更有樂趣。

(責(zé)任編輯:落葉)